中科院生态中心胡承志:“十四五” 环保市场机遇及科技创新方向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1340 来源:《环保产业》
“十三五”我国生态环保交出历史最靓丽成绩单,这五年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保发展最好的五年。步入“十四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
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产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环境企业又将如何布局。为解答这些问题,《环保产业》特别采访了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胡承志研究员。
谈“十四五”市场机遇
“十三五”是固废市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2018 年底,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加速推进,并迅速在 46 个试点城市全面铺开,从而带动了整个固废产业链的变化,厨余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细分领域市场崛起。
胡承志认为,固废方面,目前已建成的厨余垃圾设施处理能力还远远跟不上垃圾分类管理的需求,补齐这部分短板将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厨余垃圾物料含水率一般在80%-90%,因此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艺中需要重点解决“水”的问题。例如,在集中式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工艺中,厨余浆液的含水率调节是发酵设备充分反应和持续运行的关键。在分散式好氧处理工艺中,中小型一体化处理装备一般先通过机械挤压脱除物料部分水分,再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处理。上述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占物料 20-30% 的渗滤液,这类渗滤液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对其进行妥善处理是该工艺实现环保达标的关键。
此外,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的环境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城市提出建设以转运站为中心的“环卫综合体”。胡承志认为,垃圾转运站的渗滤液处理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重要环节,提前布局转运站的废水处理,对于提高环卫设施的清洁化、绿色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务方面,胡承志认为,“十四五”期间,以农村供水为主的小型水务需求将是重要增长点。
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目前农村供水短板较为突出。2019 年农村饮用水的供水率只有 82%,相当于 20 世纪 90年代的城市水平。而且根据此前的调研数据,农村饮用水达标率也相对比较低,这一块市场很大。
胡承志表示,农村供水与农村污水的情况类似,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属性的问题。这些小型处理工程水质水量波动剧烈,且分散、点多、量少,工程土地审批建设周期长、运营维护复杂,维护成本高。对于这种小型工艺,如果采用装配式、设备化,则可以规避土地审批,能够缩短流程、降低成本。
目前,胡承志团队正在以电化学和超滤做一些小型装配式、短流程的供水厂及污水厂,向着无药剂、短流程、智能化的方向来设计。这些水厂水质水量波动很大,水厂运营加药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村维护人员来说比较困难,必须根据水质水量波动进行智能化控制。这个技术还应用到了小型海水淡化上,能够减少运维成本。整体来看,小型水务工程市场对智能化需求也比较高。此外,在管道检测、修复、清淤机器人等细分市场,智能化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胡承志介绍,垃圾转运站也需要小型的污水处理工程,一般以5-50 吨规模为主。转运站空间狭小、维护人员素质偏低,也需要做到占地节省、无药剂,智能化维护。团队开发的电控膜生物反应器,是近几年工程应用方面重点推的方向。
谈科技创新方向
胡承志表示,科技方面,环境领域需要注重交叉融合、借鉴合成生物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最新成果,解决本领域技术难题和行业发展的痛点。目前出来的一些新技术方向值得关注,比如水厂智能化运行技术,电子束辐照深度处理工业废水技术,还有膜分离引发的水处理工艺深度变革及一些快速在线分析检测传感器等都比较新颖,或许能打开新市场。
胡承志介绍,水污染控制下一步的攻关方向会更加注重技术的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区域层面、城市群层面的集成,打造一个韧性的水循环系统,实现从水源、自来水厂、管网、污水厂、受纳水体、水源的循环,这个循环系统需要抗冲击、具有缓冲能力,还要低耗绿色。另一方面,是在流域层面的集成,需要将点状技术统筹到流域层面去解决问题,做到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系统统筹。这些与国家长江、黄河保护的战略相关,国家和地方在这方面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投入。
胡承志表示,目前做环境方面的科研项目还是以问题导向,兼顾前瞻性。虽然技术研发初衷是要与市场需求相关联,不过目前效果还不太好,很多技术要想落到产业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来看,企业方面对技术研发也很重视,研发能力和水平也有大的提高,央企也越来越重视和学界的交流,重视产学研结合,但距离科技驱动产业发展还不够。如果能创造出一套比较好的机制,把金融、政府、企业纳入平台,均衡好知识产权和利益的分配,或许能有突破。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