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等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
水环境污染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复杂且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二十多年来,中国水污染状况面临的挑战不断发生变化,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尚未全面控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存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一些新型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风险不断凸显。随着碧水保卫战的持续推进,环保投资和污染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时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不含州、盟)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8.2%,2804个饮用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改完成。现有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110个入海控制断面和水利部门4493个水功能区断面(合计6543个断面)。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两个主要来源,点源污染由于其排放时间、地点和成分基本已知,随着公众意识和监管力度的提高,污染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相对于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农业源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067.13万吨、21.62万吨、141.49万吨、21.20万吨,分别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9.8%、22.4%、46.5%和67.2%,农业面源已成为水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过量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是造成湖泊、水库和海湾富营养化和有害藻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湖约58%和40%比例的总氮和总磷来自于农业产生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水环境安全,治理工作亟待加快推进。
《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以削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好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等三项任务,在重点流域区域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针对性强,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建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开展试点示范。农业面源治理试点地区的选择要根据农业污染源类型分布、地理气候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分区分类采取治理措施。在污染物排放量方面,以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为基础,选取农业源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量总和占比高的省份;在污染类型方面,应涵盖种植业、养殖业两种监管类型;在区域分布方面,应涵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在流域分布方面,应涵盖嘉陵江、汾河、太湖、巢湖、白洋淀、丹江口库区等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水域;在空间分布方面,应涵盖东中西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省份,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二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重开展源头治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散,迁移过程呈现时间上的随机性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对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等特点,过程拦截和末端治理较难控制,在治理上应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在流域治理上,要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通过减少农业投入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注重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是突出科学治污,加强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科学治污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基础,要遵循客观规律,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内在演变规律研究,科学安排任务量和时序进度,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专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攻克了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成套技术,在太湖、辽河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基本建立了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十四五”期间应尽快整合科技资源,根据污染类型和主要成因,系统梳理关键技术,分区分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总结试点示范成功经验,形成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并推广应用;同时依据现状分析短板,加快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本地化评估模型和源解析技术方法,研发先进的自动监测、快速监测设备,推广成熟适用技术。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科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