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环保产业有效支撑了年度污染防治和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以创新为引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了及时反映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分享2018年产业趋势观点,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17年环保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年展望》及各分领域发展情况快报。我会将发布各分支机构编写的领域发展情况,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一、2017年行业评述
1、政策
2016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污水管网12.59万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2.77万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2.88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220万立方米/日,全面拉开市政水务建设及提标的攻坚战。
2017年4月,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拟推动约900项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其中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约100项,环境监测类标准约400项。
201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将“水十条”水质目标分解到各流域,明确了各流域污染防治重点方向和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重点,第一次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速推进全国范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提出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审慎开展政府付费类项目,确保入库项目质量,为爆炸式增长的PPP项目“刹车”;这意味着新晋水环境PPP项目面临的审批压力加大,已有项目可能被要求修改完善、规范化等调整,部分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的项目将被退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及各级政府配套政策出台,全面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由排污费向环保税的转变,使得企业排污税费收缴更为刚性、严格;在水污染物指标上,仍延续《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类、二类共61项污染物进行考核。
2017年全年,中央启动了多批次、长时间、全覆盖的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同时结合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政污水出水水质、水环境流域断面展开全面考核,全面提高监察监管力度。
2、产业
市政水务提标改造业务量增加,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809 个,其中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内173 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提标改造建设耗费往往较高,预计未来污水厂提标改造投资空间约400 亿元。
水环境服务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大型水环境综合服务项目具有固定资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水处理工艺复杂等特点。对服务商资质、业绩经验、资本实力有较高门槛,因此角逐的主体较少,且呈强强联合,战略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而小型水环境项目子行业和细分市场众多,造成了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较弱。
工业水领域,新型煤化工作为高耗水产业,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再生水利用工艺乃至零排放技术;不断增长的造纸印刷、化工、纺织和医药等行业使得对成分复杂,污染严重的工业水处理需求不断提高。
村镇污水作为新增领域,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完成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13万个,据测算市场空间超 1400 亿元。目前优先开展的市场拓展覆盖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水源地及其输水沿线、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涉及880个县(市、区),8.14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市场的58%;目前村镇小集中处理以生物膜法为主,分散式技术中人工湿地利用较多,但广泛存在厂网建设不匹配的问题。在商业模式方面,村镇小集中采用政府不建设不运营的比例最高,即BOT模式,占比达到48.1%;村镇分散式采用政府建设不运营模式,即EPC+O,占比达63.51%。而目前财政部PPP入库项目落地率为31.6%,环保类项目落地率为15%,村镇污水项目落地率为16.1%,略高于环保项目,且投资回报率在6%-10%之间。
3、技术
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为活性污泥技术,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技术以及氧化沟法、SBR法、AAO法等衍生技术,国内新建厂也多以此为二级生物处理核心单元。
针对二级生物处理,国际上两大新兴工艺——主流厌氧氨氧化和好氧颗粒污泥——相比较,后者工业化应用明显较快,DHV公司形成的Nerada技术在2017年在欧洲范围内进行应用推广,已通过三座污水处理厂改造计划进入英国,并预计在2018~2019年迎来大规模改造和投运高峰;国内相关技术仍处于中试阶段,未突破产业化瓶颈,并在未来数年内将遇到来自荷兰方面的技术壁垒。可控主流厌氧氨氧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试验阶段,未见成功案例,国内北京排水集团2017年开始建设1万立方米/日生产试验。
针对提标改造,国内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为MBR膜工艺技术,该工艺兼具活性污泥技术优势的同时,具有占地较小,适应性强、运行稳定的技术优势。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也保持着一定的前进态势,碧水源跟清华大学合作项目“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跟工程应用”获颁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2018年发展展望
随着环保税推进和水环境断面考核监察监管力度的增大,市政水务和水环境治理的执行压力增大,而国家对PPP入库项目的从严审查导致采用这一新形式进行融资投建的项目增长开始“刹车”,因此产业整体上将开始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优化进行演替。
水质提标带来的市政污水提标改造要求,将对技术和资本提出双重挑战,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对水质考核指标的思考和讨论。目前提标改造的高成本和高水质达标仍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亟待相关技术进行革新。同时,政府及民众整体上对水质安全关注度的提升可能会导致提标过程中遇到新型监测指标的考核。
技术进步方面,预计国内将继续以MBR膜技术为主,而国外将集中在好氧颗粒污泥上的产业化突破上;另外,国内村镇污水集约化装备及主流厌氧氨氧化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一些跨领域的新材料进入传统处理工艺可能带来一定的技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