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开始欢欣鼓舞,且不说位列三甲的北京、福建和浙江,还有一些地方忙着在单项成绩上找补。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
毋庸置疑,我国第一次发布的这个评价结果当然很重要,到了2017年底才来发布2016年的成绩单,也显示出足够的耐心和谨慎。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表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要求,年度评价结果不仅衡量过去一年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进展总体情况,也将作为五年后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参考,简称“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但无论什么样的榜,都难说一榜定乾坤。
单从绿色发展指数看,北京、福建、浙江位列前三。但是,综合排名靠前就可以沾沾自喜了?No!既然评价结果是多维度、多层面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展,那一定隐藏着其他玄机吧?
小编暗中观察,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1、环境治理指数高≠环境质量指数高
宁吉喆解释,环境治理指数衡量的是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成果,而“环境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既有人力治理因素,也有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可以说是当地环境“存量”的现状。
观察评价结果表发现,有的地方环境治理指数高,但环境质量指数却很低,最典型的是河北地区。河北治理指数可谓佼佼,高居第二位,但环境质量指数却是最后一名。相应的,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莫不如是,这是为什么呢?
环境治理指数反映了地方政府肯下决心、下狠劲,但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有些地方甚至积重难返。这就提示那些治理指数靠前的地方政府,要以更大的决心,发力投入环境治理中,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角力和扭转的过程!
2、增长质量指数高≠环境质量指数高
经济增长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长期以来,单纯的经济高速增长固然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恶化等负面影响。因此,增长质量指数得以从质量角度反映地方经济增长水平。
但是,从表中看,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只有重庆和湖南两地也挤进前十。相反,北京、上海等城市表现不佳,后一指标排在倒数,而海南、云南等城市虽然增长质量指数不高,但环境质量指数却名列前茅。
增长质量指数反映了我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反思,但是,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从速度提升向结构优化转型,特别是如何在环境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各地区都在探索的路上。这两个指数所对应的数据,集中反映了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3、绿色发展指数高≠公众满意程度高
在这7项指标中,前6项指标是客观评价结果,而公众满意程度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国家统计局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
普通公众对当地空气、水、居住周边环境等环境质量状况相关指标的主观感受相对更加深刻,在年度评价结果中这一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也说明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整体判断。
部分城市虽然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可观,但公众评价却不乐观。这主要反映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从侧面表明大城市中由高速发展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比其他城市更加突出,公众环境生活品质亟待提高。
一张简单的表格并不简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涵盖7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引导各地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督促和引导各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和“风向标”。
表格数据也提醒各地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涵盖方方面面,诸如经济增长质量、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和公众满意度等,单个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未必其它指标表现优异,这需要地方全面统筹,不能偏废。生态环境改善道阻且长,各地区更应谨慎不自喜,充分预估治理困难,继续持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