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1-5532776
螺旋砂水分离器

螺旋砂水分离器

规格:HSSF-260/355

污水深度处理过滤设备

污水深度处理过滤设备

规格:可根据用户要求定制

一体化自动配药设备

一体化自动配药设备

规格:可根据用户要求定制

絮凝剂投加装置

絮凝剂投加装置

规格:可根据用户要求定制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环保万言书、温故而知新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权威解读生态环保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10-18  浏览次数:3558  来源:环境保护部 作者:李干杰

“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任务,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坚决向污染宣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大力实施“大气十条”,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建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细颗粒物(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0微克/米3,首批开展监测考核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3.6%,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下降27.1%、20.9%、27.7%,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比例提高至64.5%,劣Ⅴ类比例下降至8.8%,大江大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酸雨面积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完成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治污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全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21亿吨增加到1.82亿吨,已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脱硫、脱硝机组占火电总装机容量比例由2010年的82.6%、12.7%提升至99%、92%。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8400万千瓦,约占全国煤电装机1/10,正在进行改造的超过8100万千瓦,电厂煤耗已达世界先进水平。4.8万家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成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2.9%、13.0%、18.0%、18.6%,“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环境保护调控优化经济发展

在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4个省(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试点,出台《关于贯彻实施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若干意见》,在浙江、新疆等13个省(区)开展省级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国家层面完成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各级环保部门完成4000多项规划环评审查,国家层面完成300多项。国家层面审批项目环评文件1164个,对153个不符合条件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7600多亿元。加强标准引导,发布国家环保标准493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

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0.36%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亿立方米,土地沙化面积减少6.0%,石漠化面积减少4.7%。建成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16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区)建设,1000多个市(县)开展生态市(县)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中央安排专项资金275亿元,在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支持7万个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1亿多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不断加强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72亿元,支持重点区域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50个危险废物、27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基本建成,历史遗留的670万吨铬渣全部处置完毕。相比2007年,2015年铅、汞、镉、铬、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8%。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核技术利用日趋规范,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放射源事故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的历史最好水平。各级环保部门妥善处置各类环境事件近2600起。

环保法规标准和制度逐步健全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制定出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发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稳步推开,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开展试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取得明显进展。联合多部门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全国共检查企业540万余家(次)。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环境司法取得重大进展。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风险高隐患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环境保护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短板。可以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提升期,必须将提高环境质量这个核心贯穿到环保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认真谋划、精心安排、扎实推动,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创造和最新概括,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航标灯塔。

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合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坚持绿色发展,不能只讲发展不顾环境,不能先发展后环保。如果经济发展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吃祖宗的饭、欠子孙的债,不算本事、难以持续;也不能只强调环保不顾及发展甚至搞垮了经济,同样不算本事,最后也会伤害环保。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这其中蕴含着的就是绿色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长久繁荣开新局。工业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直沿袭的传统“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损耗和高碳排放”道路已不可持续,新的发展理念已然开启新的发展格局。绿色发展可以归纳为5个“新”,即“新理念、新资源、新模式、新方法和新业态”。有了新的理念,我们的眼里就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资源,借助新的模式,包括数字时代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采取新的方法,就可以转化、培育出新的业态。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绿色发展是顺应绿色世界潮流、承担全球共同责任的重大决策

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遇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2012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各类国际组织和5万多名代表参加了里约20+峰会,会上人们共同探讨了消除贫困并且尊重自然资源极限的可持续经济模式的问题,达成了以绿色发展作为未来人类发展主旋律的共识。可见,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既有利于融入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在国际上树立并加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将通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做出更大贡献。

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整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生态环境领域的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短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仍在转变之中,真正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尽快补齐短板,为实现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绿色发展是实施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政府在综合分析人类文明演替规律、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之后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绿色发展不仅是理论上的又一创新,更重要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切实具体的实施路径。将“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的抓手。

绿色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绿色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意义,把环保由被动治理变成主动建设性的工作,将成为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质量要求,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适应于新常态的要求,重要生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工程、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的各项投资和旅游休闲等纯绿色消费升级需求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绿色发展理念是全面谋划环保工作的总纲,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总规范、总遵循,使工作更加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地落实到环保工作中去,补齐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努力开创“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新局面

问题就是导向,国情决定国策。经济增长与环境损失并存,已经成为对中国执政者和政府管理者的严峻挑战。它不仅是一个健康和环境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与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事关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质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着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短板制约,既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也是引发重大风险隐患的薄弱环节,更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不满意的地方,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如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亦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检验我们工作的试金石和标尺。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才能把绿色发展理念变成积极主动的作为,开创“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刚刚通过全国人大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提出了8项具体约束性指标,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指标2项: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细颗粒物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2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大于70%,劣V类水体比例小于5%;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4项: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5%、15%、10%、10%。这些指标的提出,既积极回应了民众的热切期盼,也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客观限制。

围绕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把顶层设计和改革蓝图具体化为路线图和施工图,环保工作将努力实现三个方面转变:从主要抓污染物总量减排,向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转变;从主要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系统施治转变;从以“督企”为主,向既抓“督企”又抓“督政”转变。

“十三五”期间,环保工作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联动协同,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战略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在战术上,我们要抓住关键点,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环境宏观政策调控

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相比于治理,预防是第一位的。体现和强化预防,也是环保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深化环境预防体系建设,将环境预防体系做成“硬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加强前端能源资源消耗协同控制,着力推动构建节约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大绿色发展的“环境红利”,解决环保工作长期以来被动、滞后的问题。

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编制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环境功能定位与环境政策。通过把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起来,把重点开发与控制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起来,把优化开发与提升行业生产效率标准结合起来,建立更优化的国土空间格局。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刚性约束,切实对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

强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预警,加强前端能源资源消耗协同控制,大力推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提出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等制度,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加大环保供给侧改革力度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发展必绿色”与“绿色即发展”两个层面设计部署,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升自然资本的资源生产率。在发展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少投入、高效率、低排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市建设中提高土地效率,在工农业发展中提高水资源和物质材料生产率,在建筑行业中发展绿色建筑、提高能源效率等。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达677亿美元,居全球之首,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与服务市场。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扩大自然资本的供给能力。山水林田湖是支撑经济永久增长的自然资本,通过投资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让自然资本增值,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本供给能力,让生态环保为经济做加法。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引入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向社会开放部分环境监测项目。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鼓励发展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培育环保品牌企业。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

推动绿色发展,核心是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关键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地方党委和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并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扭转发展的传统惯性模式,增强转型的决心和勇气。粗放式发展总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与其被动淘汰,不如积极应对。要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对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督察巡视,每两年全国督察一遍,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试点。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试点,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实施好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推进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修订。

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企业是具体经济活动的载体。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好坏决定了污染排放总量的高低。当前,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地方执法态度还不够坚决。今天的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只有让那些污染的企业退出市场,才能给好的企业留出发展的空间,这些企业才能够专注于其他的创新,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才能避免在发展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能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要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要整合涉及企业环境管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环保标准、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要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探索建立赔偿制度。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普及资源环境基本国情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快形成节能、节水、节电的价格机制。倡导节能环保新理念,以个人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区、以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行动,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力度,加快制定修订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放绩效“领跑者”制度。探索建立产品环境绩效标识制度,针对各行业制定相应的环境绩效标识指标和标准,制定统一的标识管理办法及奖惩机制,探索建立自愿性产品环境绩效标识政策体系与规范方法体系。

积极推进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加强绿色生活信息发布,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了决心,更担起了责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是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二是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解决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四是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提升监测监管执法能力。五是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实现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全面覆盖。六是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制度,促进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让每个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补小康短板”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共同破题,亟待我们用心补齐。“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扭住短板,抓住牛鼻子工程,需要我们用百倍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一等二看三通过”的等靠要不行,要靠每一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紧紧扭住短板不放松,以扎实的思路、最大的努力、最精准的发力,尽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制我们的工作、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对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的认识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把握三个方面:

理念要先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发展与保护的命题上,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给出了明确答案。长江的安危,关系的不仅是沿江百姓的安危,也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中国人民的健康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心全意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大开发到大保护,既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思路要明确

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不搞大开发”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要以“大保护”为抓手,倒逼长江沿岸各地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摆脱对于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症”,闯出一条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的新路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要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推进要有力

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省市,不仅是经济共同体,还是生态共同体,更是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真正建成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绿腰带、金腰带。

2016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按照中央要求,环保部正在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我们初步的考虑是,牢牢把握“三水并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的主线,即:进一步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一体”;狠抓上中下游统筹协调,狠抓“两湖一口”(长江口、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狠抓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狠抓重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和谐长江、清洁长江、健康长江、美丽长江和安全长江,努力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生态流量充足、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水土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准入门槛不降低、环境安全不失控,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主要任务是通过划定并严守水资源消耗上限,在水量调控和生态基流方面提出控制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根据质量底线倒推容量限值和排放控制要求,严格治理工业污染,严格处置城镇污水垃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船舶污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切实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分岸线功能,有序利用岸线资源,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江森林和湿地保育,大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通过建立负面清单、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同时,遵照“工程讲具体、目标讲清楚、具有带动性”的原则,谋划一批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促进规划任务与重大工程相互衔接。

长江口是长江在东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鸡骨礁为止。长江口构型独特,平面上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宽度5.8公里,宽口江面宽度90公里。近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口门宽度从180公里束狭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渐演变成一个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时兼具工农业取水、通航、纳污、围垦、生态等多种功能,是上海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

 

长江口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近海口水质污染加重,流域内排污量逐年增加,长江河口水质呈现下降趋势;二是岸线受到侵蚀,长江下游地区的人工建设港口,不断蚕食岸线,让曲折优美的岸线失去了自然风貌和重要作用;三是湿地减少、质量下降,近几年出现了将大量滩涂湿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不利于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四是海水倒灌、咸潮入侵,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植物生存和饮用水安全,还会影响内河的排水,使陆地更容易受洪涝灾害。

为了保护长江口生态环境,需对长江河口进行综合整治,保护长江口特有的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水污染和盐水入侵,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我们的初步考虑是,要切实抓好五个字:“调、控、治、保、修”。“调”就是调节水量,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调度,保障上游来水流量,遏制海水倒灌。“控”就是控制源头,明确长江口环境容量,抓紧制订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和产业,加强江口、近海排污控制,建立河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日常监测和问责。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治”就是治理污染,加强长江口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海洋倾废、海洋船舶污染监管。“保”就是保护岸线,加强滩涂开发管制,划定重要湿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自然岸线。“修”就是修复生态,组织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修复长江口生态系统。

与祖国发展共命运、与时代进步同呼吸,是我们所有人的必然选择。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群策群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标题:【生态文明学习时】环保万言书,温故而知新!部长权威解读生态环保积极成效、重要意义和未来重点方向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